机构档案
- 机构级别:普通会员
- 信用等级:
资料认证
未通过身份证认证
未通过办学许可认证
- 学校浏览人次:次
- 加盟时间:2014年12月29日
机构简介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座落在美丽的云南省曲靖市,曲靖自然资源优越,交通便利,煤炭资源丰富,素有“滇黔锁钥”、“云南咽喉”之称,是珠江的源头、爨文化的发祥地。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云南省煤炭工业学校,1980年开始招收二年制高中毕业中专学生,1990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初中毕业中专生,1998年,被评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2000年12月,更名为云南省工程技术学校,2002年10月,由云南省工程技术学校、云南省煤炭基本建设公司技工学校、云南省广播电视大学煤炭分校合并组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单位为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性质为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院是云南唯一一所面向能源、煤炭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院校。
学院确立了“立足能源,突出煤炭,面向工业信息产业;服务云南,辐射西南,为现代新型工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努力把学院办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目标。
学院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3亩,建筑面积达22.5万平方米。设有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经济与工商管理系、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基础课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成人教育学院7个院(系部);开办了以工科为主,兼顾经管、人文、计算机的37个三年制高职专业,13个成人教育专业。面向全国11个省(区、市)招生,形成了服务煤炭,能源和工业信息产业,适应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其中,煤矿开采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矿山机电、发电厂与电力系统四个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30多年来,学院为云南省和周边省份的煤炭、电力、机械、冶金等行业输送了近4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大中专毕业生1.2万多人,为企业培训技术职工1.4万人,培训管理干部近1万人,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为能源、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截至2014年6月,学院在校学生规模超过1万人,其中全日制高职在校生6600人,函授学历在校生近6000名,培训学员2000人次,技能鉴定4000人次。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位,与云南煤化工集团、贵州盘江煤电集团等多家用人单位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每年在校内举办多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在全国、全省就业形势严峻和毕业生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学院就业情况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在全省居于高位,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主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都达到100%。2008年至今,学院就业工作连续六年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学院的就业率和签约率均保持了全省领先水平,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率高。2012年,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院现有教职工412人,其中专任教师355人,教授12人,副教授116人,硕士研究生126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贴专家1人,省突人才1人;校外兼职教师135人均来自生产一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400万元,生均近1万元。在教师中,有全国煤炭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1人,云南省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1人,省级专家6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突人才1人,省贴专家1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专家2人,市级专家9人。
目前学院共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8个,省级优秀教材8部,十二五规划教材8部,学院现有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54项,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68项,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励120余项。
学院建设有53个校内实训基地(室),4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煤矿安全实训基地、煤化工专业实训基地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采掘工艺实训基地、矿山测量示范实习实训基地、矿山机电专业基地为省级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校内);云南东源煤电集团羊场煤矿实习实训基地、富源雄达煤矿实习基地、后所选煤厂示范实习实训基地为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校外)。
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五化一体”校内实训平台——模拟矿井(集实训平台功能综合化、实训教学情境厂矿化、实训教学过程职业化、实训教学管理企业化、实训教学资源共享化为一体),解决了煤炭高危行业企业无法满足专业学生校外实践性教学需求的难题,实现了煤炭主干专业:煤矿开采技术、矿山地质、矿山测量、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机电技术等专业及专业群理实一体的教学,提升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增强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支撑了能源类工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
学院是教育部NIT培训考试基地、工信部软件定点培训考试基地、人保部计算机高新技术培训考试站、全国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资质单位、全国煤炭行业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资质单位、云南省工业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煤矿矿长资格证培训单位、云南省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资质单位、云南省煤矿瓦斯等级鉴定单位、云南省煤矿矿山应急救援演练基地。建有云南省第192职业技能鉴定所和汽车驾驶培训站。
2007年11月,学院被评定为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良好院校;2007年被授予“全国煤炭教育先进单位”;2009年被批准为全国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云南省工业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11月被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财政厅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2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3年被表彰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努力按照中央和省委提出的“桥头堡战略和跨越式发展” 要求,以提高人口素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以实现工业发展为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为要求,调整和加强专业建设;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企业技术革新为对象,加强科研工作;以工业强省为服务中心,发挥学院在云南职业教育中的示范作用。主要实现新校园建设和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两个主要目标:
新校园建设目标。在十二五期间,拟投资1.4亿元,建设完成图书馆、成人教育楼、办公楼、学生公寓、学生活动中心各1幢;引资1亿元,建设宝马汽车4S店实训基地。届时,学院新校区建筑面积将达到28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将极大改善,实现满足7000名学生的教学、工作、生活设施,为现代职业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目标。建设3个重点专业(群):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矿山机电专业及专业群、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成4个基地:云南省能源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云南煤矿安全训练基地、云南煤化工人才培训鉴定基地。建成3个中心:云南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云南煤矿机电设备检测咨询中心、云南数字化测控技术服务中心。建成2个平台:云南模拟矿井公共服务平台、云南能源产业文化宣传平台。
展望未来,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事业发展全局,把握特色性、行业性和地方性特点,发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功能,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力争在专业覆盖、特色专业、国际化程度、区域社会影响力、贡献率诸方面形成优势,努力创建具有影响力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并最终把学校办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职院校,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东南亚有一定知名度的高职院校。按照建设面向现代,服务产业链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在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完成后,试办或采取联合办学模式,培养本科层次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云南省煤炭工业学校,1980年开始招收二年制高中毕业中专学生,1990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初中毕业中专生,1998年,被评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2000年12月,更名为云南省工程技术学校,2002年10月,由云南省工程技术学校、云南省煤炭基本建设公司技工学校、云南省广播电视大学煤炭分校合并组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单位为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性质为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院是云南唯一一所面向能源、煤炭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院校。
学院确立了“立足能源,突出煤炭,面向工业信息产业;服务云南,辐射西南,为现代新型工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努力把学院办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目标。
学院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3亩,建筑面积达22.5万平方米。设有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经济与工商管理系、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基础课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成人教育学院7个院(系部);开办了以工科为主,兼顾经管、人文、计算机的37个三年制高职专业,13个成人教育专业。面向全国11个省(区、市)招生,形成了服务煤炭,能源和工业信息产业,适应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其中,煤矿开采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矿山机电、发电厂与电力系统四个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30多年来,学院为云南省和周边省份的煤炭、电力、机械、冶金等行业输送了近4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大中专毕业生1.2万多人,为企业培训技术职工1.4万人,培训管理干部近1万人,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为能源、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截至2014年6月,学院在校学生规模超过1万人,其中全日制高职在校生6600人,函授学历在校生近6000名,培训学员2000人次,技能鉴定4000人次。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位,与云南煤化工集团、贵州盘江煤电集团等多家用人单位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每年在校内举办多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在全国、全省就业形势严峻和毕业生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学院就业情况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在全省居于高位,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其中主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都达到100%。2008年至今,学院就业工作连续六年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学院的就业率和签约率均保持了全省领先水平,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率高。2012年,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院现有教职工412人,其中专任教师355人,教授12人,副教授116人,硕士研究生126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贴专家1人,省突人才1人;校外兼职教师135人均来自生产一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400万元,生均近1万元。在教师中,有全国煤炭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1人,云南省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1人,省级专家6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突人才1人,省贴专家1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专家2人,市级专家9人。
目前学院共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8个,省级优秀教材8部,十二五规划教材8部,学院现有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54项,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68项,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励120余项。
学院建设有53个校内实训基地(室),4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煤矿安全实训基地、煤化工专业实训基地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采掘工艺实训基地、矿山测量示范实习实训基地、矿山机电专业基地为省级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校内);云南东源煤电集团羊场煤矿实习实训基地、富源雄达煤矿实习基地、后所选煤厂示范实习实训基地为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校外)。
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五化一体”校内实训平台——模拟矿井(集实训平台功能综合化、实训教学情境厂矿化、实训教学过程职业化、实训教学管理企业化、实训教学资源共享化为一体),解决了煤炭高危行业企业无法满足专业学生校外实践性教学需求的难题,实现了煤炭主干专业:煤矿开采技术、矿山地质、矿山测量、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机电技术等专业及专业群理实一体的教学,提升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增强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支撑了能源类工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
学院是教育部NIT培训考试基地、工信部软件定点培训考试基地、人保部计算机高新技术培训考试站、全国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资质单位、全国煤炭行业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资质单位、云南省工业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煤矿矿长资格证培训单位、云南省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资质单位、云南省煤矿瓦斯等级鉴定单位、云南省煤矿矿山应急救援演练基地。建有云南省第192职业技能鉴定所和汽车驾驶培训站。
2007年11月,学院被评定为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良好院校;2007年被授予“全国煤炭教育先进单位”;2009年被批准为全国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云南省工业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11月被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财政厅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2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3年被表彰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努力按照中央和省委提出的“桥头堡战略和跨越式发展” 要求,以提高人口素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以实现工业发展为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为要求,调整和加强专业建设;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企业技术革新为对象,加强科研工作;以工业强省为服务中心,发挥学院在云南职业教育中的示范作用。主要实现新校园建设和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两个主要目标:
新校园建设目标。在十二五期间,拟投资1.4亿元,建设完成图书馆、成人教育楼、办公楼、学生公寓、学生活动中心各1幢;引资1亿元,建设宝马汽车4S店实训基地。届时,学院新校区建筑面积将达到28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将极大改善,实现满足7000名学生的教学、工作、生活设施,为现代职业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目标。建设3个重点专业(群):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矿山机电专业及专业群、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成4个基地:云南省能源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云南煤矿安全训练基地、云南煤化工人才培训鉴定基地。建成3个中心:云南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云南煤矿机电设备检测咨询中心、云南数字化测控技术服务中心。建成2个平台:云南模拟矿井公共服务平台、云南能源产业文化宣传平台。
展望未来,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事业发展全局,把握特色性、行业性和地方性特点,发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功能,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力争在专业覆盖、特色专业、国际化程度、区域社会影响力、贡献率诸方面形成优势,努力创建具有影响力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并最终把学校办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职院校,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东南亚有一定知名度的高职院校。按照建设面向现代,服务产业链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在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完成后,试办或采取联合办学模式,培养本科层次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