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档案
- 机构级别:招生通会员
- 信用等级:
资料认证
未通过身份证认证
未通过办学许可认证
- 学校浏览人次:次
- 加盟时间:2015年02月06日
机构简介
广州大学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南经济文化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广州市,位于国内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西南端。学校濒临珠江,三面环水,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原广州大学(私立)创办于1927年,复办于1983年,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广州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各类基础设施完善。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27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校本部大学城新校园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演艺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和学生公寓。图书馆拥有藏书270万册,数字资源容量达27000GB。校园网络系统完善,拥有41381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24亿元。
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全。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8500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3355人。学校现有81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设有26个学院。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有近20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6个,有150多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另有教育硕士、工程硕士、艺术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体育硕士9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其中工程硕士拥有建筑与土木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技术7个领域。2010年8月,广州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同年10月,广州大学列入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艺术硕士和教育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改革试点。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6个,省市特色专业2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市精品课程49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重点一级学科54个,市级重点学科14个,5个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30个省市级教学研究基地。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学校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388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493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1050人,具有博、硕士学位者1494人,教学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为42岁。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市优秀专家33人,珠江学者2人,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28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50人,博、硕士生导师700多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100多人。2010年,周福霖院士获颁首届“南粤创新奖”。
学校学生综合素质高,研究创新能力强。学校践行“三重一严”治教方略,在多年的办学中形成了“重基础、重实践、重质量、严管理”的优良教学传统,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8%以上,新生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居省内二本高校前三位,外省录取分数线均在一本分数线以上;2013年起,部分专业进入广东省内一本招生。2011年,我校的中华经典诵读项目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获特等奖。在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我校共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成绩辉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奖500多项,其中冯兰兰同学在第十六届亚运会空手道女子68公斤级决赛中获金牌,学校毽球对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锦标赛,获得世界冠军11项,世界亚军14项。广州大学学生艺术团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歌唱比赛一等奖。音乐舞蹈学院学生杨静、杨黎获得第53届青少年国际舞蹈锦标赛拉丁舞冠军;土木工程学院2003级学生陈卓获个人专利3项;化学教育专业学生2001级学生冯桂明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3级身残志坚的潘树华同学获省数模竞赛一、二等奖各一项、全国数模竞赛二等奖一项,并被列入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之一和2007年度10名广州市先进青年典型之一。2006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被评定为优秀。
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04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4项,省市级教学成果奖69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屡创佳绩。近年来,学校科研实力大幅提升,获得各类科研项目7500余项,其中承担“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500余项,省部级课题1200余项,合计获得外来研究经费12.5亿元。同时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5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泛函微分方程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团队入选2012、2013年度教育部“创新发展团队计划”。
学校大力推进“服务荣校”战略,专门设立服务经济社会工作处,致力于为政府提供高层次服务,承担了许多地方决策咨询,科技开发与服务、教育培训、信息服务、文化普及、城市建设、文物修复等方面的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充分发挥周福霖院士的团队优势,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抗震技术研发成果在汶川得到推广应用,受到汪洋、黄华华等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学校共承担服务社会项目5200多项,到校经费达8.3亿元,项目涵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内21个地级以上市。在第十六届亚运会筹备及举办期间,学校师生发扬主人翁精神和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服务广州、服务亚运的有关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并受到广州市委市政府表彰。
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推动“开放式发展战略”对外交流成果丰硕。学校先后与27个国家或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 办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02年,中法两国教育部和广州市政府积极扶持,在我校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08年12月,学校与台湾淡江大学合作成立“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创新两岸高校科研合作新模式;同年,学校还专门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大力拓展留学生教育;2009年4月学校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2012年6月,学校与美国卫斯理学院签署举办孔子学院合作协议,积极推广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2011年与美国华人教授科学家学社合作成立广州大学-美华学社跨学科研究中心,积极搭建对外科研合作新平台,与加拿大枫华国际教育投资集团合作举办中加国际教育学院。2012年12月,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与香港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办学意向书。近3年来,有140余位外籍专家来我校讲学或授课,学校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选派150名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出国学习和深造,近500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执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培养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800余人。
广州大学是一所以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命名的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高等学府,背依广东省和广州市两级坚强后盾,是广东省、广州市政府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承托着广州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广州大学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的服务面向定位,以积极探索学校科学发展模式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提升办学质量,打造一流大学”的核心任务,着力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地方综合性大学,进而发展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等学府”而努力奋斗。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原广州大学(私立)创办于1927年,复办于1983年,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广州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各类基础设施完善。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27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校本部大学城新校园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演艺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和学生公寓。图书馆拥有藏书270万册,数字资源容量达27000GB。校园网络系统完善,拥有41381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24亿元。
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全。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8500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3355人。学校现有81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设有26个学院。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有近20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6个,有150多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另有教育硕士、工程硕士、艺术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体育硕士9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其中工程硕士拥有建筑与土木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技术7个领域。2010年8月,广州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同年10月,广州大学列入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艺术硕士和教育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改革试点。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6个,省市特色专业2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市精品课程49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重点一级学科54个,市级重点学科14个,5个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30个省市级教学研究基地。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学校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388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493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1050人,具有博、硕士学位者1494人,教学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为42岁。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市优秀专家33人,珠江学者2人,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28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50人,博、硕士生导师700多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100多人。2010年,周福霖院士获颁首届“南粤创新奖”。
学校学生综合素质高,研究创新能力强。学校践行“三重一严”治教方略,在多年的办学中形成了“重基础、重实践、重质量、严管理”的优良教学传统,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8%以上,新生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居省内二本高校前三位,外省录取分数线均在一本分数线以上;2013年起,部分专业进入广东省内一本招生。2011年,我校的中华经典诵读项目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获特等奖。在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我校共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成绩辉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奖500多项,其中冯兰兰同学在第十六届亚运会空手道女子68公斤级决赛中获金牌,学校毽球对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锦标赛,获得世界冠军11项,世界亚军14项。广州大学学生艺术团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歌唱比赛一等奖。音乐舞蹈学院学生杨静、杨黎获得第53届青少年国际舞蹈锦标赛拉丁舞冠军;土木工程学院2003级学生陈卓获个人专利3项;化学教育专业学生2001级学生冯桂明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3级身残志坚的潘树华同学获省数模竞赛一、二等奖各一项、全国数模竞赛二等奖一项,并被列入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之一和2007年度10名广州市先进青年典型之一。2006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被评定为优秀。
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04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4项,省市级教学成果奖69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屡创佳绩。近年来,学校科研实力大幅提升,获得各类科研项目7500余项,其中承担“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500余项,省部级课题1200余项,合计获得外来研究经费12.5亿元。同时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5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泛函微分方程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团队入选2012、2013年度教育部“创新发展团队计划”。
学校大力推进“服务荣校”战略,专门设立服务经济社会工作处,致力于为政府提供高层次服务,承担了许多地方决策咨询,科技开发与服务、教育培训、信息服务、文化普及、城市建设、文物修复等方面的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充分发挥周福霖院士的团队优势,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抗震技术研发成果在汶川得到推广应用,受到汪洋、黄华华等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学校共承担服务社会项目5200多项,到校经费达8.3亿元,项目涵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内21个地级以上市。在第十六届亚运会筹备及举办期间,学校师生发扬主人翁精神和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服务广州、服务亚运的有关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并受到广州市委市政府表彰。
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推动“开放式发展战略”对外交流成果丰硕。学校先后与27个国家或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 办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02年,中法两国教育部和广州市政府积极扶持,在我校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08年12月,学校与台湾淡江大学合作成立“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创新两岸高校科研合作新模式;同年,学校还专门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大力拓展留学生教育;2009年4月学校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2012年6月,学校与美国卫斯理学院签署举办孔子学院合作协议,积极推广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2011年与美国华人教授科学家学社合作成立广州大学-美华学社跨学科研究中心,积极搭建对外科研合作新平台,与加拿大枫华国际教育投资集团合作举办中加国际教育学院。2012年12月,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与香港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办学意向书。近3年来,有140余位外籍专家来我校讲学或授课,学校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选派150名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出国学习和深造,近500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执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培养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800余人。
广州大学是一所以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命名的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高等学府,背依广东省和广州市两级坚强后盾,是广东省、广州市政府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承托着广州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广州大学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的服务面向定位,以积极探索学校科学发展模式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提升办学质量,打造一流大学”的核心任务,着力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地方综合性大学,进而发展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等学府”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