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机构档案
  • 机构级别:招生通会员
  • 信用等级:

在线交谈: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热线:13921100677

学校评价(我要提问/点评)

  • 学校被点评: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资料认证

    未通过身份证认证 未通过身份证认证

    未通过办学许可认证 未通过办学许可认证

  • 学校浏览人次:
  • 加盟时间:2015年03月17日
机构简介
陕西科技大学创办于1958年,时为北京轻工业学院(1970年北京轻工业学院受文革影响,迁往陕西咸阳与筹建中的咸阳轻工业学院合并,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轻工业学院迁回北京原址,1999年与北京商学院合并,现名北京工商大学);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定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学校原隶属于轻工业部(后为中国轻工总会),1998年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为主的多学科性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有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医学和经济学等 7 大学科门类,尤其在造纸、皮革、轻化工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专家和教授,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学校重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对外技术服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轻工技术与工程为主、基本覆盖轻工领域主要专业的学科群。 2004 年国家一级学科评比,该校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第 5 。
学校现设有 15 个教学院系, 2个博士后流动站,5 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7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涵盖和拥有40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目前各类在校生 2 万余人,研究生近千人。现有 6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 14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分析测试中心,并有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学院等办学机构和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 1700 余人,其中双聘院士 1 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 400 余人,有国家杰出青年人才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 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跨世纪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者近 50 人。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 6 万多名学生,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本科教学取得突出成绩,近年来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15 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中多次获得省级特等奖。轻化工程、工业设计、食品工程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全省名牌专业, 16 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毕业生“基础理论厚实、工程训练扎实、思想作风朴实”,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连续多年就业率保持在 93 %以上。 学校在2007年本科评估中取得优秀。
学校科研成就显著,一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校共获得国家级奖励 13 项,其中“提高汉口路山羊皮革质量的研究”和“北方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活性染料到反应性染色理论与实践”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华北路山羊皮制革技术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省部级奖励 89 项,厅局级奖励 104 项。目前我校正在承担的国家级各类项目共有 30 余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5 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 3 项,“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3 项。获得专利百余项。学校科研工作成绩显著,获得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奖励100项,厅局级奖励132项,其中“六五”、“七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承担国家级项目37项,其中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32项,“十五”国家攻关和重大科技专项4项;承担了80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学校获得授权专利192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共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399部,被“四大检索”收录论文306篇。2003年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高校技术转让实际收入排名中,学校排名全国高校第47位、陕西高校第2位。2005年授权专利数排名全国高校第49位、陕西高校第3位。
学校占地面积 2000 余亩,设西安和咸阳两个校区。西安校区坐落在十三朝古都的未央湖畔,规划占地 1500 余亩, 2005 年已投入使用。咸阳校区位于华夏古都,面积 500 亩。校园环境优雅,绿树成荫,建筑风格独特,设施先进。
沐浴着新世纪的春风,以西部大开发和高等教育大发展为契机,陕西科技大学正以崭新的姿态,求实创新,锐意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创建国内高水平、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大学而奋斗。